宝书网

第35章 筒车

11个月前 作者:善徊

在何家男人们的人眼中,西瓜种植技术再好,赚的钱再多,也比上有一套更趁手更锋利的木工工具,比不上在木工一技上的新突破,甚至比不上几块上好的木料。西瓜种的好是锦上添花,而木工之道却是他们的立世之本源。

这一点,作为何家掌舵人的何大爷心中一直都明白,并且身体力行,为小辈们做了榜样,才没有让何家的下一代们在心智尚未成熟的时候,先被利益迷了眼、乱了心智。这也是跟着何大爷学习的何禾与何林兄弟俩最大的收获。

从来到何大爷这里学习开始,已经快要四年了。何禾与何林从一开始的旁观打下手,处理初始木料,到做一些小零件、小板凳,再到如今能单独完成一架何氏摇篮,做一些大件儿的家具,进步不可谓不大。

何大爷倾注在他们兄弟俩身上的心血不比何宁少多少,也没有想着私藏什么。毕竟,家族技艺的传承没有师傅与学徒之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顾虑,何大爷是真心盼着能将何家的祖传的手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倘若下一辈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不仅能显出他老人家教人的本领,最重要的是还能让何家的手艺发扬光大。

何家之前居住在临近北猛国的北方,那里民风剽悍,人们大多喜欢厚重而不失大气,奔放而不失庄重的风格,何家出产的木制品也多是这样的类型。到了地处中原的北李村,由于隶属沟通南北的要道枢纽,信息流动快,商品贸易昌盛,人们都喜欢追逐时尚,而近十年比较流行的不是北方的厚重奔放,反倒是南方的精巧细致。

为此,何大爷以及俩儿子何大柱与何大兴也是活到老学到老,近今年也在雕刻之道上下了不少功夫,经常到镇上买一些南方过来的精巧玩意儿,带回家一边琢磨一边练习。于是,他们手里也常常出品一些花样新潮,雕刻繁复的精制品。

而跟着他们学习的何禾与何林兄弟俩也在雕刻之道上下了不少功夫,每天花费大把的时间雕刻花样。

与之相反的是何宁,对这些花里胡哨的款式依然不太感冒。如果不是何大爷时不时的给他布置一些强制性的任务,他估计都不会碰几次刻刀。

适应了现代快捷、便利工具的何宁,更倾向于创作出更精准有效,能最大限度的解放人力的器具,成为像木圣张衡那样的人物。

这四年里,何宁也是在不断地吸收知识,快速成长,再加上有个志同道合的好友时常交流着,他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两年也确实研制成功了那么几个挺有实用的成果。

其中让他花费心血和时间最多的,还是最早开始的筒车。其实就原理而言,筒车的原理并不难,见过几次的人大致都能明白它的工作原理,即便其中有些细节问题做不好的话会影响运行效率,但只要肯花点心思实验总结,就能完美解决。

但之所以耗费这么久的时间,一方面是因为建造一架筒车花费很大,仅凭何宁与王章沐的小金库可撑不起反复的试验花费。虽然,一开始何宁提出先用小模型来模拟,但实物与模型虽然构造原理相同,使用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却大大不同。实物筒车除了要考虑结构合理的问题,还要考虑选材制作、运行效率、机械磨损等实际问题。这些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模型模拟中是难以发现的,必须通过建造实物繁复实验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实际情况中,一般村子里要建造筒车,是要向全村的村民集资的,可见一架筒车花费可不小。即使,何宁这几年又搞出了不少新发明,小金库也有各种进项,也实在抵不住建几架筒车的,这也是耗费了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了。

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筒车是何宁与王章沐以前从来没接触过的,都是只看过几次大致了解的程度,没有更深入的认识,也没有师傅告诉他们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技巧与诀窍,两人只能用掌握的一些方法触类旁通,摸索着行进。再加上何宁与王章沐都是精益求精的个性,总想着找到最合理有效、磨损度最小的构造。这也造成过程中多次出现否定重来,修改方案的情况。

尽管个中辛苦一言难尽,两人还是竭尽心力耗费两年半的时间攻克了种种困难完成了。

何宁不知道他们设计出来的这一款筒车和现在南方普遍使用的筒车有多少相似之处,但他知道,他的这款筒车绝对不比他们的差就是了。

两人完成的第一架筒车作品搭建在何家田地附近水流比较湍急的河岸边,试运行成功那天,何家就顺着河道挖了浅浅的一条小沟渠,可以直通自家地里。

当时,还引来不少村民围观,种了大半辈子地的村民们又不是傻,一眼就看出了筒车的妙用。有了这么个大家伙,何家以后浇地得省多大力气啊。这种不需人力就能自行灌溉的物件儿既让人为之巧妙惊叹,又让人觉得大大的实用。一时间,过来的村民们纷纷围着何家人打听情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