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第一百五十八章 桃李园中(三)

2023-03-02 作者:寄奴

二人互相并不相识,对于对方很明显表露出来的不屑,许宣很干脆地选择了无视。本来么,对你微笑,纯属礼貌。高台上传来老者爽朗的笑声,那书生很他也就顾不上许宣,转而望着那边高台上言笑晏晏的诸人,眼中流露某些类似憧憬的神情。大概心中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到那一步罢……

今日在场的人都是有身份的,有一些致仕回乡的朝廷官员,至少都是进士出身,以前的官做得很大,另外也有一些本地的大儒。台上靠边的地方还有一些大商贾,对于能在这般场合露脸,都觉得面上好看。

桃李园中的气氛很好,虽然几位大儒以及刘守义诸人在场,但是因为眼下所说并非涉及到具体的学问,因此还以谈天为主,气氛并不严肃。这般气氛里,如同许宣、范阳二人一般的小声交谈的情况也有一些。

大儒们是昨日才到的,今日出现在众人面前也是先同众人见个面。算是为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所要进行的为期不短的一些讲学做个前期铺垫。这样难得的盛况,其实和后世学术研讨会、报告会的性质有些类似。

“那个面色红润的老人家,对,就是那个正笑着的,叫蒋保通,字硕德,人称硕德公。他是嘉靖二十二年的进士。为人方正,学识广博,但是生性淡泊,对名利之类的东西看得比较淡,在南方士林很有些影响力。他在南京国子监任教,说起来其实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倒是清闲散人。朝廷素闻其贤,几次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

“蒋保通左手边正喝茶的那位叫吴可封,看面相他似乎比硕德公年轻,但其实……实际年龄你猜猜看?”

“六十五?”随着范阳的介绍,许宣心中有了对这些人最初的印象,这个时候随后说了一句。

“嘿,猜少了!”范阳朝他笑了笑,脸上露出果不其然的表情:“少了十岁呢。”

随后又将叫吴可封老者生平履历向许宣简单的说了说,很多东西在他那里仅仅有条,说起来也是如数家珍的感觉。看来事先是做了不少的功课。

“白胡子的那位,看起来颇为豪气,叫汪祉,其人乃是前南京国子监司业。他的学问、人品都是极好的,很有声望。刚从司业的位子上退下来不久,不过有消息说朝廷随后另有重用。倒是不曾料到,刘大人连他也一同请过来了。这文会馆……啧啧。”如此这般都是之类的话语,介绍或者感慨。巴拉巴拉,巴拉巴拉。

许宣一边又一茬没一茬地听着范阳的介绍,一面听着台上大儒们一些闲谈。这般场合,几位老者所言并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所秉持的还平易近人的态度。举手投足,言谈话语间都可以见到某种随和。

其实说来也不难理解,为人师表,很多时候靠的是言传身教,外表严厉当然是一方面,但若是只知道严厉,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书真的读进去了,便如同几位老人家这般,举手投足间,亲和力的同时也不失一些应有的威严。叫人一看之下,便有些景仰。这样的风范,即便一些学子有些心驰神往,但也知道不是一夕之间可以有的。

刘守义此番从南京请来了四位大儒,范阳已经向他介绍过其中的三位,至于最后一位青衫老者的身份,连他自己也不甚清楚,但想来也是不会低的。

蒋保通等人眼下正在随意交谈,说一说几人平生的一些遭际。包括早年的科考,仕途上的一些经历。对于这些事情,在场学子们都比较热心,加上也确实是几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说起来的时候,引起众人不小的兴趣,听得津津有味。当然也会偶尔提一提治学的态度,对天下大势的看法之类的……几位大儒到得如今这一步,对很多事情早已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因此说出来之后,还互相点评两句。有些观点,几人持不同看法,会稍稍辩论一下。当然,这般场合,所能做的辩论并不会太过深入,但即便如此,也给了不少人以启发。这些,从一些学子们脸上的神色便能看出来。

这些时间过去,很多远道而来的读书人已经赶到,因为路途遥远耽误了时间,眼下显得有些风尘仆仆的样子。桃李园中因为坐满了人的关系,已经没有多余的地方了。他们便在靠外一些的地方站着聆听,心中或许也会埋怨自己为何不早些赶来,但类似的情绪在面上还是不会表露出来的。

这些站着的人年龄不一。小一些的十多岁,大一点的二、三十岁,即便四五十,须发已经有些白了的人也有一些。在科举的时代,只要没有考上功名,那么就读书人的圈子而言,十五岁同五十岁,身份、地位并没有多少差别。

“老夫等人自金陵而来,徽州的名声以前是听过的,如今初见之下,众位高贤风貌果然叫人眼前一亮。”

蒋通保言谈中,对在场的书生学子们做了一番褒奖。南山书院的山长李汝节眼下也在一旁陪坐,听到这话之后,连忙道:“硕德公谬赞了,这些不成器的小子们,还要倚仗您老教诲才是。”顿了顿,声音接着响起来:“说起来,这还得多谢刘大人,若不是刘大人有心,几位长者的风范我等是无缘得见的。”

对于他的话,蒋通保等人只是笑了笑。倒是一旁的刘守义接话道:“徽州府这边文气昌盛,本官颇有感触。我等为官数十载,能多做一些事情,为朝廷多送一批人才,也算不辜负朝廷对我等的知遇之恩。而且,这些事情若无徽州士人、商贾们对的大力支持,仅凭本官一人也无能为力。”

“刘大人哪里话……”

众人客客气气地谦让一番,话题随后转开了。

许宣心中其实也知道,对于建文会馆,徽州的商贾们慷慨解囊,是尽了力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商贾之家都有子弟在读书,他们出了钱,最后落得好处的其实还是自己人。而另一方面,刘守义答应许宣对鲍家采取了行动,其实也在另一个侧面让商贾们看到了他的一些手段,因此对于他的要求,眼下不会有人明面上反对。

这个时候一些话题说完之后,放台下诸生稍歇片刻,台上众人也趁此机会做些闲聊。

“汪公此番前来,实出本官意料,原本本官心还担心因为年前的事情,会没了兴致……”刘守义朝一旁的的汪祉拱手说道。按照闻道有先后的观点,刘守义自然是晚辈,但因为他眼下的身份是地方父母官,因此也算得是平起平坐的。不过,这个时候他话里的一些尊重,也确实发自内心。

“刘大人哪里话!”汪祉原本是准备饮茶的,听闻刘守义的话之后,端了一半的茶水被放回去,随后说道:“老夫在你眼中,莫非只有此等气量么?”他朝刘守义说着这些,花白的胡子,微微颤动一下,但依旧能辨出脸上笑盈盈的。

“呵,倒是本官失言了,汪公恕罪。”

叫汪祉的老人捋了捋胡须,随后说道:“若说没有遗憾,自然也不可能。南京国子监里,有几个不错的苗子,老夫很看好。原本准备好生栽培一番,不说别的,那几人里至少有一半能进士及第。”

他说起这话的时候,内里一些遮掩不住的傲气,但是知道他平生经历的众人,并没有觉得奇怪。这老人家在治学上很有一套,但是与他能相提并论的人并不是没有。他更厉害地方在于八股制艺,能将平生所得注入刻板生硬的八股文之中,在断章取义里谋求自身的道理,他的一些学生直接承袭他的教导,在科考上取了不错的成绩。如今有不少人都任职六部,至于地方的官员,直接或间接受了他的教诲的,就更多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