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第16章 论语述而(3)

2023-03-08 作者:孔丘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子疾病①,子路请祷②。子曰:“有诸③?”子路对曰:“有之。《诔》④曰:‘祷尔于上下神祗⑤。’”子曰:“丘之祷久矣。”

【注释】

①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

②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

③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④《诔》:音lěi,祈祷文。

⑤神祗:祗:音qí,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评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

【原文】

7.36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①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

②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原文】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注释】

①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②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评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原文】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评析】

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