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国

2022-10-09 作者:薪越

他们认为美国经济至少还能繁荣十年以上。

这表明林子轩不是一位经济学的天才,他在哥大上学期间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经济学各科的分数都是刚好在及格线以上,并没有太过突出的地方。

人无完人嘛,林子轩在文学方面极具天赋,在经济学方面有所欠缺可以理解。

这篇论文被美国媒体作为花边新闻报道,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媒体更关注林子轩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

新闻媒体对林子轩的大篇幅报道引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注意。

林子轩怎么说也是哥大的毕业生。有了如今的成就,同样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荣誉。

于是,哥大下属的通识教育学院邀请林子轩回到母校做一次演讲。

并准备授予林子轩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这是一项荣誉性质的证明,不代表林子轩接受过文学专业的教育,只是对于在某一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的一种赞誉。

不管怎么说,以后林子轩也可以被称为林博士了,在中国还是很能唬人的。

学历一直是林子轩的短板,在中国文坛博士满地走的情况下,有这个荣誉学位就足够了。

他在哥大进行了一场名为《东方和西方》的演讲。

这些年,林子轩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虽然还不算精深,却也有所成就。

同时,他也了解西方文化,至少比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人都了解。

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点和异同之处。

“这个星球很大,但也很小。在整个宇宙中,我们孤独的存在着,却仍然互相伤害。”

“我愿意化作一座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让东方和西方彼此了解,只有了解才能化解误会和隔阂,才能消除偏见和歧视,才能和平相处,共创未来。”他最后说道。

两天后,他在住处接受了《时代周刊》的采访。

此时的《时代周刊》已经成为美国颇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

1927年,杂志社推出了一项年度人物评选的活动,这项活动成为了《时代周刊》的品牌,把《时代周刊》推向了美国新闻类杂志第一的宝座。

这一次,林子轩穿着西装,带着眼镜,有一种儒雅的气质。

和三年前的照片相比,更为成熟和稳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时代周刊》的记者询问了这三年来林子轩生活的变化,他生活的变化和中国的变化息息相关,他们聊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最为精彩的是在英国发生的故事。

美国媒体对《1984》持支持的态度,不怎么在乎苏联的压力,对在国际笔会上发生的轰动世界文坛的中西方对决有很大的兴趣。

虽然英国媒体已经做了详细的报道,但听到当事人亲自讲述那是另一回事。

林子轩作为世界文坛的焦点人物,有很多新闻可以写。

不过,林子轩更想借助这次机会谈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交流问题,谈论中国和美国的关系问题,以及华人在美国的生存和就业的问题。

这一刻,他代表中国向这个世界发出声音。(未 完待续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