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第四十四章 真相不忍直视

2022-10-09 作者:薪越

随着报纸上不断的讨论,《雷雨》这出话剧在上海形成了一股风潮。

这其中自然有话剧界人士的推波助澜,也有文艺界对《雷雨》的解析,还有民众对于这出话剧的好奇。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讲,《雷雨》这个故事还是很有卖点的。

首先这是发生在大家族的恩怨情仇,还牵扯到私生子的问题,而且同母异父的兄妹二人相恋了,同父异母的姐弟二人互有好感,后母和儿子之间发生了畸形的恋情……

怎一个乱字了得!

这种狗血的家庭伦理剧一向是观众的最爱。

如果不是剧中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最后的悲剧收场,《雷雨》很可能会沦为三流剧作。

在一片叫好声中,上海新舞台彻底火了起来,场场爆满,还是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其他剧社看到有利可图,纷纷排演《雷雨》,争取趁着这股热潮分上一杯羹。

有些剧社根本不靠谱,无论是舞台布景还是演员的表演都糟糕透顶,就是要靠着《雷雨》的好名声来糊弄观众。

这就是上海话剧界的现状。

当初,欧阳予仟还征求过林子轩的意见,得到林子轩的授权,现在那些剧社根本不管不顾,一窝蜂的排演《雷雨》。

所以说,在这个时代就不要讲版权的问题。

林子轩清楚这种状况很难改变,也懒得理会,他带着郑证秋前往上海精武体育会。

这些日子,郑证秋按照林子轩的要求收集霍元甲的资料并编写电影剧本。

这个剧本完全展现了一个爱国武术家光明磊落的一生,没有提到霍元甲的感情生活,没有提到霍元甲不成熟的青年时代。

在这点上,郑证秋和林子轩不谋而合。

这样的影片才有教育意义。

虽然林子轩准备购买有声电影的拍摄器材,但这部《津门大侠霍元甲》还是拍成默片。

反正是功夫片,台词什么的完全不重要。

精武体育会的总会位于上海杨浦区提篮桥培开尔路73号,目前主事的有三人。

在霍元甲过世后,一批中坚学员陈公哲、卢炜昌、姚蟾伯等共商重振精武大计。

当时三人正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又都毕业于高等学校,受到新文化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他们都是精武体操会创建的筹备人,是霍元甲的第一批学生。

1921年的《精武内传》称:“吾会自创立至今,会中最得力之桢权数人耳。”

又称“坚毅如炜昌,勇猛如公哲,聚合如蟾伯,聚合于一炉,以铸就此宏大之事业。”

这三人能够成为精武体育会的中坚力量,还和他们的家世有关,三人都是商业世家出身。

陈公哲,在上海出生,祖籍广东中山茶园乡,父亲到上海经营“粤瑞祥”五金行。所以陈公哲在上海的广东会馆中颇有威望。

姚蟾伯,江苏吴县人,上海颜料业巨子。

卢炜昌,广东中山人,原为上海礼和洋行英文秘书,后任新瑞祥五金号经理。

三人被称为“精武三杰”。

其中,陈公哲为了精武体育会,曾两度捐出宅址、家产和房屋给精武会作为会址,不断的捐资散财,以致家道逐渐败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