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n0026.04(490) 经济战争

2022-10-09 作者:弄玉&紫狂

更新时间:2013-01-23

第四章

宁州离江州七十余里,大军行进要一天多时间,快马一个时辰便到。论城市规模,宁州比江州大不了多少,但江州大战在即,数万民众都迁到此处,人口多了一倍,顿时热闹了许多,好在调控有方,市面还算稳定。

自从玄武湖一战,萧道凌伤势一直未愈,在府邸闭门谢客,安心静养。程宗扬只递了个名刺问安,没有去打扰。

程宗扬风尘赴赴赶到驿馆,见到孟非卿也不客套,劈头便问道:昨晚一战怎么样?

孟非卿也是刚刚接到消息,简单说道:刘平惨败。侯老二已经找到刘平、卢政、郭遵等人的尸首,安葬在三川口。

程宗扬松了口气,这才拿起茶碗一饮而尽。

孟非卿道:小狐狸说你有事找我?

程宗扬放下茶碗,认真道:孟老大,江州之战咱们有多少赢面?

孟非卿道:原来有五成把握,如今又多了一成。

看来我的信心比老大还多点。用三个营野战击溃宋军三个军,到守城战的时候,优势会更明显。程宗扬话风一转,不过江州之战打完,大家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

孟非卿笑道:是吗?

程宗扬道:三天前那一战我在场,崔六哥和王七哥两个营真厉害,以一抵百说不上,以一抵十没问题。这一仗下来,我们伤亡有多少?

四营战死四十九人,受伤六十三人,五营战死三十七,受伤五十六。侯玄的直属营伤亡不到三十。

星月湖军士以二百余人伤亡的代价,击溃捧日军三个军,战损比例达一比十五。即使算上雇佣兵的损失,也在一比十左右。这是一个可怕的伤亡比例,可见星月湖大营的强悍。问题是宋军可以源源不断地增加兵力,星月湖旧部却无法补充。

那么这一战我们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两个营仍有三成的损失,即使算上可以恢复的伤员,剩余的战斗力也不到四百人。程宗扬道:捧日、龙卫两军一共有四十个军,就算最後我们能打赢,最终生还的有多少?

孟非卿口气凝重地说道:两到三成。

那就是五百人。程宗扬道:如果我是谢幼度,不管前面说得再怎么天花乱坠,这么好的机会也不会放过。

孟非卿眼中暴出一缕寒芒。他亲赴宁州,就是为了这位北府兵的领军人物。

对於宋军大举进攻江宁二州,晋国朝廷态度一直不明朗。三天前,宁州以北更是出现北府兵活动的迹象。因此尽管烈山打得如火如荼,期明信和卢景的两个营也只能留在宁州,严加戒备,免得被人抄了後路。

程宗扬道:谢幼度来了吗?

没有露面。过了会儿孟非卿道:你是劝我扩军?

现在扩军也来不及了,况且扩军还要大笔花钱,就是再大发几笔横财也不够用。程宗扬道:不过我倒有一个主意。

说来听听。

粮食。

孟非卿露出一丝笑意,烧宋军的粮仓,还是断他们的粮道?

这两件事肯定是要做的,但我的主意不是这个。程宗扬道:老大给我上了那么多军事课,但除了战场杀敌,还有一种战法。

孟非卿来了兴趣,愿闻其详。

程宗扬笑道:经济战。

…………………………………………………………………………………

老大上军事课的时候还说过,打仗要避其强,击其弱。程宗扬道:我在三川口和宋军交过手,宋军虽然比不上星月湖大营,但也不是弱旅。要在战场上打败近十万宋国禁军,付出的代价我们很难承受。比起宋军的战斗力,宋国最大的弱点在於财政。

孟老大可知道有这句话吗?程宗扬摆足姿态,然後挺胸挥手,吐出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延伸!

自己好不容易才借用一次现代人的智慧,满心以为能打动孟老大。谁孟非卿连眉头也没动一下,只平静地点点头,这句话岳帅也说过。

程宗扬碰了一鼻子灰,心里把岳鸟人干了几遍,然後道:那孟老大知不知道政治是哪里来的?

这个倒未曾想过。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政治是经济的产物。程宗扬道:战争可以解决政治问题,但不能解决经济问题,经济手段不但能解决政治问题,还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所有的问题都是经济利益的冲突。

就以江州之战而言,程宗扬道:宋军到几千里外作战,一举一动都花的是钱。不说兵甲器械,但说粮食,宋军以七万人计,每人每天需要两升粮食,七万人一天就是一千四百石,一个月需要四万两千石。一匹战马用的粮草是士兵的六倍,如果宋军有一万匹马,每个月合计将近八万石粮食。

自从与捧日军交手之後,程宗扬就反覆算过这个问题,这会儿胸有成竹地说道:这是前线消耗的粮食,大军在外,每个士兵大概需要三个民夫供应物资,这样还有二十万民夫,需要的粮食再加三倍,每个月就接近二十万石。

孟非卿道:宋国临安周围几个大仓,每个都有三十万石的存粮。

这就要说到运输问题了。我问过宋军军粮运送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能够背负的粮食是六斗,每天需要吃两升。以一个士兵需要三名民夫计算,三名民夫一共背一石八斗粮食,加士兵是四个人。前六天一共吃掉四斗八升,其中一名民夫带六天口粮一共一斗二升返程。接下来六天,三个人一共要吃掉三斗六升,另一名民夫带十二天的口粮二斗四升返程。接下来六天,两个人一共吃掉两斗四升粮食,最後一名民夫需要带十八天的口粮三斗六升返程。这样三名民夫供应一名士兵,最大行程是十八天。即使返程口粮减半,运到前线也只有三斗。

程宗扬沾了茶水,在案上划著解释道:从临安到沅水可以走水路,虽然省力,但逆水行舟,速度缓慢。从沅水开始,到烈山是一个月的路程。宋军至少要在途中设两处粮仓才能保障供应。计算下来,每运送到前线一石粮食,途中就要消耗十二石。要保障宋军每个月八万石粮食供应,临安运出的粮食就接近一百万石。

不错。兵法讲究因粮於敌,从敌方得粮一石,就省了己方十倍的耗费。孟非卿笑道:不过很少有人算得像你这样清楚。

孟非卿久经军旅,对这些并不陌生,程宗扬也不细说,接著道:况且临安的粮仓也不是军储,还要供应临安居民食用。我估计宋国官仓能调用两百万石已经是极限。现在每石粮食是多少钱呢?

我买的时候秋粮上市,粮价正贱。孟非卿道:平常粮价每斗在三十到六十铜铢左右。

那么每石就是三百到六百铜铢。以一石三个银铢计算,一百万石粮食,就是三百万银铢,合十五万金铢。程宗扬道:如果粮价每石涨到一千,甚至三千铜铢呢?

你想把市面的粮食全买下来,囤积居奇?

程宗扬笑道:当然用不了全买,只要我们能买一成,剩下的就有人抢著买了。

孟非卿熟稔军事,对市面粮食的流通并不在行,问道:一成有多少?

我估计有四五百万石。详细的就要找行家了。

孟非卿琢磨了一会儿,然後道:你准备怎么做?

程宗扬精神一振,首先从粮食交易源头下手,争取拿到两百万石左右的货单,这一笔开支是三十万金铢。然後在市面上扫货,从三枚银铢一石开始大笔吃进,前五天争取买到五十万石,三天之後提价到五枚银铢,接著是八枚银铢。一个月之内涨到十枚银铢,一贯的价格。

这一关是最难的,粮食涨到十枚银铢,超过平常价格一倍,肯定有人大笔抛售。我估计吃进量会在一百万石以上,前後至少要准备五十万金铢来应付。只要能撑过这一关,往後就好做了。

孟非卿牙痛似的吸了口气,这得多少钱?

至少要八十万金铢。程宗扬道:不过这样做最怕有大粮商出货,老大门路广,晴州又是粮食交易大户云集的地方,我想你给我引见几个人,我先探探底。

孟非卿寻思了一会儿,晴州粮食生意大都在朱氏商会手里。但我们与朱氏交往不深。

陶氏怎么样?我看陶弘敏挺上道的。

孟非卿道:找他是可以。不过八十万金铢不是个小数目,人家未必肯冒这个风险。八十万,都够我打四次仗了。

程宗扬笑道:老大,你不要想著是破财,这是赚钱的好事。只要粮价涨到一贯,卖出一百万石就是五百万石的收入。这样的好事当然是有财大家发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