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第6章 用说谎者的逻辑戳穿谎言

2022-07-16 作者:(美)休斯顿等 张鸥译

人们讲话的时候,全心全意去听。大多数人从来不会倾听。

——欧内斯特·海明威

任何看过法庭剧的人们都知道,证人发表证言时都要发誓:“我起誓讲真话,说出全部事实,只讲真话。上帝保佑。”大家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不到二十字的誓言多么精彩,其精彩之处在于包罗万象。所有已经讲出的谎言和即将出口的谎言分为三个种类:伪造式谎言、故意疏漏式谎言和误导式谎言。而誓言中包含了所有这三类谎言。

“……讲真话……”包含了伪造式谎言。这是一种直截了当、赤裸裸的谎言。比如,2009年,南卡罗来纳州前州长马克·桑福德说他正在攀爬阿巴拉契亚山道,而实际上却在阿根廷“攀爬”他情妇的裙摆,这就是一个伪造式谎言。没有什么花哨的伪装,就是一个赤裸裸的谎言。“……说出全部事实……”包含了故意疏漏式谎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所说的话并不构成谎言;相反,他没有讲出来的那部分才是谎言——人们讲这种谎言时比讲伪造式谎言自在得多。比方说桑福德在阿根廷除了要调戏情妇外,还有正经事要做。如果他说他到阿根廷去是办正事,而没有说去和情妇找乐子那段,这就是一种故意疏漏式谎言。

“……只讲真话……”包含了误导式谎言。我们会在下一章中详细探讨这种谎言策略,因为它非常有力,普通人一般无法识破。如果人们成功欺骗了你,通常是因为他们通过一些说辞控制了你对当前事态的洞察力。比方说当被问及阿根廷的情妇时,桑福德这样回答:“我已经结婚二十年了,婚姻生活一直很幸福,而且我也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在这一情况中,他试图影响我们的洞察力,而不是传达与事件有关的真实信息,这也是一种欺骗。以上就是言语性欺骗行为的潜在策略。认识这些行为需要倾尽一生的努力,考察的成果不仅在于我们多年来如何成功揭露谎言,有时也在于我们如何失败,或者几近失败的经历。菲利普很早就发现了后者的价值。他的儿子克里斯现在是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名法律执行官。克里斯还上小学的时候,总是因为不做作业而惹上麻烦。一天,克里斯放学回家,菲利普正好放假。于是菲利普直击要害。“克里斯,你有作业吗?”他问。“我们今天是代课老师上的课。”克里斯答道,然后蹦蹦跳跳地上了楼。“哦,那好吧。”菲利普说着,继续看电视了。几分钟后,菲利普才恍然大悟。我们可以管这叫做迟钝的慧眼识谎。他看见脑海中充满讽刺的大标题:“九岁的孩子击败了中情局测谎员。”他又把克里斯叫下楼。

“克里斯,你有多少作业?”他问。

扭捏了一会儿后,克里斯回答说:“很多。”

“为什么作业会很多呢?”菲利普继续追问。

“嗯,我们今天来了一位代课老师,”克里斯解释道,“她没给我们上课,只是给我们布置了作业,如果上课没做完,就要带回家里完成。”

菲利普的审问非常顺利。“你还有作业要做吗?”“是的,还有很多。”克里斯答道。

“好了,”菲利普说,“去做你的作业吧。”

那天,菲利普心中又多了许多对人们说谎方式的理解。如果事实对人们不利,人们就会说一些能够说服你的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说一些真事儿、一些你无可辩驳的事实。在此例中,克里斯回答菲利普的第一次提问时所讲的话就是真的,而且这句话利用了菲利普的思维定势获取信任。想想看,你在学校时,如果有老师代课是不是就像那天获得了大自由一样?这个例子还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讲出赤裸裸的谎言感到很不自在。如果让克里斯说“不,我今天没有作业”这样的谎言会困难得多。所以,克里斯没有这样说,而是用故意疏漏式谎言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在苏珊的家里,是她的儿子尼克帮助她使自己作为家长检测谎言的本领越来越强。和许多青春期前的小男孩儿一样,尼克有一个阶段觉得洗澡和刷牙就是浪费时间。他还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就是经常为此说谎。苏珊问他有没有刷牙,或是有没有洗澡时,他总是会回答说有。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她知道得非常清楚。即使她不能从儿子的行为中看出他在说谎,儿子的身体气味也会告诉她真相。尼克总是难以理解苏珊的洞察力,他总是在想:“我已经竭尽全力了,她到底是怎么发现的呢?”他的好奇心终于驱使他去问苏珊,她是怎么知道他没有刷牙,或是只是把头发弄湿而没有洗澡的。

“我就是吃这碗饭的嘛。”苏珊说。尼克泄气地望着她。“你真应该换个新工作。”尼克嘟囔道。许多父母,尤其是母亲,觉得自己天生就有能力读懂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基本的直觉。她们确实有这个本事,甚至想也不用想,作为父母的嗅觉就能使他们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孩子行为中的异常。但是想一想,如果有了构成方法论的额外行为分析工具供你使用,你会变得多么厉害。问孩子有没有做作业或是有没有洗澡、刷牙时依靠自己的直觉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是处理吸毒、性、斗殴和虐待的问题时,仅仅用自己的直觉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人们在事实对他们不利的情况下做出的言语性欺骗行为。

● 顾左右而言他。如果你问了某人一个问题,他答非所问,这绝对是有原因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事实对他不利,他正在想办法应对。那么现在,你应不应该因为他的顾左右而言他就立即断定这个人在说谎呢?当然不是。要记住集群规则——我们需要超过一项欺骗性行为线索。毕竟,顾左右而言他也可以有其他合理解释。你有没有遇见过总是抓不住重点的人,或是理解不了问题的人,或是把问题理解错了的人?

● 无以否认。与顾左右而言他相似的就是无法明确否认你指控他做了坏事或是造成了严重后果。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这个行为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004年6月25日,时任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在接受福克斯新闻的尼尔·卡夫托采访时,被问及最近在参议院与参议员帕特里克·莱希的交流一事。之前据几家媒体报道,切尼在交流中爆了粗口,但当时参议员并非正在开会,切尼本人也从未承认自己说过那样的话。以下是采访的一段摘录:卡夫托:好的,先生,现在我想跟您确认一些事,或者说是跟您打探一些内部消息。就是那天您与来自佛蒙特州的参议员帕特里克·莱希发生了一些争执。当时是什么情况?切尼:嗯,我们……我想我们是在美国的参议院议员席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辩论。卡夫托:我听说可不仅仅是辩论这么简单呢。切尼:嗯,就那么简单——我言辞激烈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我感觉很好。卡夫托:好吧。那么,您有没有说“F”开头的一个字呢?切尼:这不是我会使用的语言。卡夫托:好吧,我这么问是因为有报道说您讲了那个字。切尼:是的,我平常不会用那种语言。但是……卡夫托:您跟他说了什么?切尼:我表达了对参议员莱希的不满。卡夫托:是因为他对您和哈里伯顿的评价吗?切尼:不,那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也,也是因为……他就是那种指控了你,然 后来到你面前,好像他是你最好的朋友一样的那种人。而我用毫不含糊的言辞告诉他,我对他……这种行为的看法,然后就走开了。先看到这里。我们能从切尼的言辞中看出什么呢?他好像一直在强调自己不会用那种语言,好让卡夫托收到一种否认的暗示,然后继续问其他的问题。幸运的是,卡夫托继续对他刨根问底:卡夫托:您有没有骂他?切尼:很可能吧。卡夫托:您后悔过吗?切尼:不。我确实说过,而且我觉得——(卡夫托打断了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切尼没有说“F”打头的那个字,他会在卡夫托提出这个问题后立刻正面予以否认。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只是旁敲侧击地说这不是他平常会使用的语言。他有绝佳的机会进行否认,但是他没这样做。三个问题之后,切尼承认他“很可能”咒骂了莱希(这是一个排他性限定词,我们稍后会在本章中进行探讨),在下一个问题之后,他就承认:“我确实说过。”第一种类型的无以否认是彻底的无法否认。那个人可能一点否定的话都不会说,而不只是对问题无以回答。例如,如果你问一个人一个是或否的问题——“你有没有那样做?”——而那个人不是直接回答“没有”、“不是我做的”或是“我没有那样做”,这就意义重大了。如果事实对其不利,人们从心理上,总会选择能让他们觉得更舒服的表达方式。

此外,无以否认还有其他多种形式:

* 不明确的否认。如果“否定”回答的是较为宽泛的事,而不是对当前一事的明确否认(“我什么也没做”、“我从来也不会做那种事”),这也应提起注意。这非常微妙,但是如果一个人说他什么也没做,从心理学上说,他是让自己绕过重点,避免赤裸裸地说谎,“我并没有做这件事”。二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微妙,所以未经训练的人通常无法看出差别。* 孤立地传达否认。如果你问一个人有没有做一件不道德的事,而他的否认回答冗长迂回,这至关重要。如果这其中,否认的部分少之又少,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你可以将其看作欺骗指示。

● 不愿意或拒绝回答问题。有时,当我们问某人问题时,他会回答:“我想你找错人了吧。”在一些案例中,他们这样说是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是你要找的人——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托词。或者他会用这样的回答来表达他的不情愿:“天哪,我觉得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当然,这些回答也可能是合理的,不要忘了你必须遵守集群规则。

● 重复问题。为什么一个说谎的人要重复问题呢?我们认为他们是在争取时间。但是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看法,他可能是想填补一段尴尬的空白时间。问题问出后如果沉默,那么人们普遍认为这个人在说谎。所以,他们不是像块木头一样一脸茫然地坐在那里,而是重复问题,让自己有时间思考。有趣的是,重复问题可能只需要两到三秒的时间,但是让我们来算一算,如果一个人的思考速度是讲话速度的十倍,那么这两到三秒的时间可以让他想出二十到三十秒的材料作为他认为较好的回应。总之,记住集群规则非常重要。重复问题可能非常合理——因为那个人可能没有听清问题,或者想要确保自己理解正确。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种习惯。

● 无回应陈述。无回应陈述和重复问题背后的心理状态基本一致——避免尴尬的沉默,为想出合适的回应争取时间。“这是个不错的问题”或“我很高兴你这样问”,这些回应中不会有你需要的答案。但有时,这也可以为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无回应陈述就是“我就知道你会这么问”。为什么一个人会对某个问题做出如此回应?可能那个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这已经给了我们线索,告诉了我们他的想法或正在担心的事。

无回应陈述“这是个不错的问题。”“我很高兴你这样问。”“我就知道你会这么问。”“这种担心很合理。”

● 前后叙述相矛盾。“我们说记忆力不好的人不应该乱说谎话是很有道理的。”蒙田如是说。他很清楚如果事实并非如此,要让一个故事前后连贯是一项多么艰难的任务。如果一个人说了一件你感兴趣的事,然后接下来的表述却和之前的叙述不相符,但他又没有解释为什么故事不一样了,这应当引起你的注意。2011年8月17日,茶话会成员同时也是美国前参议员候选人克莉丝汀·奥唐纳带着自己的新书《闹事者:让我们做些事使美国再次强大起来》,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节目《皮尔斯·摩根之夜》进行宣传。奥唐纳在采访结束前就起身离开了,因为她只想讨论书中的某几个部分,而摩根拒绝将问题局限于这几个部分。以下是交流中的简短片段:摩根:您是否同意米歇尔·巴克曼关于我们应该(重新恢复)“不问,不说”政策的看法?奥唐纳:(笑)我所谈论的并不是政策。我并不会参加竞选。你应该去问米歇尔·巴克曼她是怎么想的。问那些参加竞选的人持什么想法。摩根:为什么您对此的回应如此怪异?奥唐纳:我一点儿不怪异,皮尔斯。我并不会参加竞选,也不是在推销立法议程。我是在宣传我在书中展示的政策,大部分是财政政策和宪法性政策。从两次回答中我们看出,奥唐纳先是说“谈论的并不是政策”,因为她“并不会参加竞选”,然后又说“我是在宣传我在书中展示的政策,大部分是财政政策和宪法性政策”。显然,这两个回答不可能都是真的,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怪圈中,所以不得不拂袖而去。我们会在第11章中讲到如何处理前后矛盾叙述的策略。我们还将会在第7章中深入研究此次访谈,并会探讨攻击性行为,即我们列表中的下一项欺骗线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