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镇墓兽*三

2022-07-16 作者:溪忘

10、赤眼猪妖:

赤眼猪妖,中国古代神兽,传说其猪头狗身,身躯巨大,多居住于阴暗潮湿处。

据《神魔志异·妖兽篇》记载:“赤眼猪妖,猪头狗身,身躯巨大,黑毛,硬刺,赤目,能暗中视物。喜食腐物,喜居阴暗潮湿处。”

赤眼猪妖身躯十分庞大,猪头狗身,通身黑色毛发,带硬刺,血红双目,可以在黑暗中看清物体。

11、当扈:

当扈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异兽,《山海经》中记载:“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

当扈,传说中的一种异兽,《山海经·西山经》:“(上申之山)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当扈是一种野鸡(如雉),它朝着一个大致方向渐进又忽然急窜躲藏(以其髯飞:髯,通“冉”,渐进。飞,快速),捕捉它必须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它。

当扈是一种怪鸟,样子像传说中雉。当扈图有二形:其一以须毛飞,其二似雉。郭璞《图赞》:“鸟飞以翼,当扈则须。废多任少,沛然有余。轮运于毂,至用在无。”

胡文焕图说云:“当扈,状如雉,飞咽毛尾似芭蕉,人食则目不瞬。”

当扈是一种怪鸟,样子像雉,据说吃了它的肉可以不瞬目。一般的鸟鼓翼高飞,而当扈却扬起咽喉下的须毛来飞翔。

12、青鸟: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13、比翼鸟:

比翼鸟又名鹣鹣、蛮蛮,是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鸟名。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故常比喻恩爱夫妻,亦比喻情深谊厚、形影不离的朋友。

《山海经·海外南经》:“比翼鸟在(结匈国)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又《西山经》:“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海外南经》记述的范围是从海外的西南角到东南角。结匈国在它(指《海外西经》中的灭蒙鸟)的西南部,这个国家的人,胸脯都向前突出(即今所谓“鸡胸”。)南山在它的东南部,从这座山来的人,都把虫叫为蛇,把蛇叫做鱼。一说南山在结匈国的的东南边,比翼鸟在它的东部;一说它是在南山的东部。

《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郭璞注:“似凫,青赤色。”由此可见,这种鸟的颜色是青中带红,样子像野鸭,只有一只翅膀、一只眼睛,必须两只并在一起才能够飞翔。

《博物志》:“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死而复生,必在一处。““如此奇异的鸟,古人必然要附会于一定的休咎兆验。

《山海经》说“见则天下大水”,说比翼鸟的出现预兆洪水滔天,是咎征。此外诸说则多为休应,如《博物志·异鸟》:“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

《逸周书》曾载,周成王大会诸侯时,曾有人以比翼鸟进贡。

《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比翼鸟至。”

而后世因比翼鸟的特性,常用比翼齐飞形容夫妻生活和谐美满,较为有名的便是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遥远的古代,黄河附近有个小村庄。有一个小孩子他叫柳生,家境困苦的他,每天帮家里做完事之后最喜欢的便是在家后面的深树林里听着各种鸟的叫声,渐渐的柳生也学会分辨各种不同类型的鸟叫声,慢慢的他也学着各种鸟儿的叫声,久了之后模仿出来的声音连鸟儿都分辩不出是真是假,经常能招来许多的鸟儿和他同乐。

年过一年,日复一日。柳生也长大了,这一年柳生十六岁,唯一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由于长年的劳累过度病重无法下床,需要较多的金钱来买药,于是黄生卖身进入了对面村的黄员外家负责花园的工作。

柳生进到黄员外家后,因为一只金丝雀与黄家小姐结缘,日久生情,却被黄员外得知,柳生被黄家众家丁打了个半死,又被抬到了附近的黄河。

黄家小姐听说后血气攻心,喷出了一大滩的鲜血便去世了,这时人们看到了一只美丽的单翅的小鸟,从那少女的心口跳了出来,那鸟儿并不会叫,只是朝着黄河的方向跑去,这鸟只有右翅也不会飞,一些人看了奇怪便跟了过去。那鸟虽然不会飞,但速度确是很快,不一会便追到了黄河边,本来还有一口气的快要被扔下黄河的柳生,看到了这只小鸟也便把双眼合上,被众家丁甩了下去。

这时候被甩下黄河的柳生也从心口跳出一头和那美丽小鸟一般但只有左翅的鸟儿,从刚要落下黄河的尸体上跳起,和那少女变成的只有右翅的鸟儿合在一起,飞向了天空。这小鸟儿的叫声美丽无比,众人都被它的啼叫声吸引了。

后来众人便说,那会唱歌的鸟便是柳生的心变的,而那不会唱歌的鸟便是黄莺的心变的,两人真心相爱死后也变化成了鸟儿,人们便把这种鸟儿称做比翼鸟,从此世上便有了比翼鸟了。也有人被柳生的毅力打动了,便道: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是下定了决心做某件事。

14、烛龙:

烛龙,别名烛九阴,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钟山之神[1],据《山海经》中记载,烛龙也称烛九阴,是人面蛇身的形象,赤红色,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吸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又能呼风唤雨,不喝水不进食,不睡觉也不休息。

烛龙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吹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能呼风唤雨。

烛龙即太阳说。此说最古,上引《易纬乾坤凿度》即开其先河。清人俞正燮发明其说,其《癸巳存稿·烛龙》条备引古书烛龙之文,认为“烛龙即日之名”。并称烛龙之说出自盖天说宇宙观。

姜亮夫《楚辞通故·烛龙》所据材料全抄自俞氏,但其说却大相径庭,他认为“烛龙”即“祝融”之音转,烛龙传说即“祝融传说之分化”,又谓:“古人束草木为烛,修然而长,以光为热,远谢日力,而形则有似于龙。龙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烛龙。”

袁珂《山海经校注》把烛龙与开天辟地的盘古等同起来,并说:“说者谓此神当即是原始的开辟神,征于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信然。盘古盖后来传说之开辟神也。

先秦两汉之书言烛龙,皆本自《山海经》,故稽考烛龙神话的来历,需从《山海经》入手,纵观《山海经》关于烛龙的叙述,其要点有三:第一,烛龙的方位。《大荒北经》明言烛龙居于“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则烛龙场景居于《大荒经》版图之西北隅,《海外北经》叙事首起西北隅而终于东北隅,烛阴列此经之首,则其于《海外经》版图,亦必处西北隅。

第二,烛龙之形象。《大荒经》谓其“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海外经》谓其“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则其为物身形绵长,人面蛇身,且为红色。

第三,烛龙之神异。《大荒经》谓“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海外经》谓其“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其视瞑关乎昼夜时辰,其呼吸关乎冬夏季节,其气息关乎风雨气象,则烛龙之神异全在其与时序的关系,表明此正古人之所以关注烛龙的要义所在。烛龙与时序之间的关系既为古人所盛称,则考究烛龙神话的来龙去脉就应由此着眼。

那么,这种身形蜿蜒如蛇、体长千里、烛然如火、呼吸吐呐关乎时序并且以“龙”为名的神异之物,所象征的究竟是何种自然现象呢?只要对于华夏上古大火纪时的习俗有所了解,就不难由此联想到天上的龙,即逶迤于天际的苍龙星象。不同季节的龙星星象皆在《山海经》中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记,夔龙为春天之升龙,应龙为夏天之飞龙,烛龙为秋天之降龙,相柳为冬天之潜龙,《山海经》对于苍龙星象在每个季节和方位的星象形态和授时功用皆有生动的写照,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原始的龙星纪时习俗。

也有些人反对这些关于烛龙的说法。

反对观点

以上诸说实皆一面之词,俱不可从。

第一,烛龙“视为昼,瞑为夜”(《海外北经》),有似于日,然《天问》谓:“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淮南子·地形训》谓:“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诗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明谓烛龙所在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则烛龙非太阳明矣,故“太阳说”不可从。

第二,“烛龙”与“祝融”固然声韵相近,但典籍中所载祝融之事和上引所载烛龙诸事全不相涉,而以“烛龙”之名缘乎“束草木为烛”之形,则纯属想当然之词,且烛龙之神异又于草木之火烛何涉?故姜氏“火烛说”亦不可从。

第三,盘古为开辟神,《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诗中的烛龙,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称天地浑沌是由盘古开辟为天和地的。

清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云:“元气溕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则谓世间万物为盘古死后身体所化,任昉《述异记》云:“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为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

《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的作者徐整为三国人,任昉为南北朝时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汉文献如《楚辞·天问》、《淮南子·原道训》等在述及世界创生时,皆未提及盘古,可见盘古创世的神话出现较晚,且据徐整称引“吴楚间说”,并云“南海有盘古氏墓”、“桂林有盘古氏庙”,可见盘古神话当是魏晋间由南方民族传入者。盘古之主要事迹为开辟天地和化生万物,然诸书述烛龙,却全然与开辟和创世无涉,《海外经》所谓“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云云,也与创世无关,《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所谓“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夜。”显系以意捏合盘古与烛龙,袁氏“烛龙为开辟神说”,正为此说所误。

史料记载:

《山海经》中记载:“钟山之神,名日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淮南子·地形训》载:“烛龙在雁门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蛇身而无足。”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

《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

《万形经》曰:太阳顺四方之气。

《易纬乾坤凿度·卷上》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

15、犼:

犼是明清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根据中国古代见之于史册的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少量传说证实,它的出现晚于大部分神兽、凶兽乃至瑞兽,是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怪物。

犼是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

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上的两只面南而坐的石犼,叫做“望君归”。据说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楼后的两只石犼,则面北而坐,叫做“望君出”,它们的分工就不同了,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行为,皇帝如果深居宫闱,不理朝政,它们便会催请皇帝出宫,明察下情。

据说犼是一种极有灵性的动物,它每天蹲在华表上密切关注皇帝的行踪。两只面南而座的犼是专门守候皇帝出巡的,每当皇帝久出不归,荒淫作乐时,它们就会呼唤皇帝:“国君快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盼望你回来,眼睛都快望穿了。”

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归”。位于城楼后华表上的的两只面北而座的犼则是监视皇帝在宫中的举动的,如果皇帝久居宫中,不理政事,它们便会催促皇帝:“国君快出宫体察民情吧,不要总呆在宫中享乐,我们盼望你出来,眼睛都快望穿了。”于是人们称这两只犼为“望君出”。

关于犼的来历,大概有两类说法,一类是神兽,二类是僵尸顶点。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蹬龙。

一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监督皇帝)。

一说《集韵》解释:“犼,兽名,似犬,食人。”另有,东海有兽名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体型虽小,亦能搏龙,胜后以其食之。

望天吼的相貌独特的十似之处:1、角似鹿;2、头似驼;3、耳似猫;4、眼似虾;5、嘴似驴;6、发似狮;7、颈似蛇;8、腹似蜃;9、鳞似鲤;10、前爪似鹰后爪似虎。

《偃曝馀谈》记载: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犼溺着体即腐。

犼并非以龙为食,清代东轩主人的《述异记》中记载:“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

袁枚《续子不语》:“常州蒋明府言:佛所骑之狮、象,人所知也;佛所骑之犼,人所不知,犼乃僵尸所变。”袁枚《续子不语》:“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

清同治《续修永定县志》上载:“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邑南有异兽,大如牛,尾似团扇,口阔,径直如盆,周身红毛,长数尺,噬人及诸恶兽,或以为犼云。”

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子牙兵取临潼关:文殊广法天尊骑狮子,普贤真人骑白象,慈航道人骑金毛犼。

菩萨道:“他是我跨的个金毛犼。因牧童盹睡,失于防守,这孽畜咬断铁索走来,却与朱紫国王消灾也。”

西游真诠第七十一回言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像伏妖王。

道书十二种曰:“犼项金铃何人解?解铃人还问系铃人。”

16、长右:

长右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兽名。《山海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长右是猴形水怪,与牲独、举父均属猿猴类,据《山海经·南次二经》记载:“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从柜山往东南四百五十里,是座长右山,没有花草树木,但有很多水。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却长着四只耳朵,名称是长右,叫的声音如同人在呻吟,任何郡县一出现长右就会发生大水灾。长右:或引做“长舌”,与狌狌、举父均属于猿猴类。长右既是山名,也是山中怪兽的名字。据考,长右山约在湖南雪峰山中段。雪峰山脉主体位于湖南中部和西部,是湖南境内重要的山脉,长右山出此兽,所以以山命名。

《山海经》中的长右是一种长着四只耳朵的长臂猴,实际上,它是普通的猴子,它有耳听四方的灵敏听觉(四耳),它的显著标志是长臂(长右:右,手也)。长右图有二形:其一,猴形;其二,人面兽身。

长右是大水的征兆,其特征是猴状而四耳,吼叫声像人的呻吟声。郭璞《图赞》:“长右四耳,厥状如猴。实为水祥,见则横流。”

17、朱厌:

朱厌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凶兽,身形像猿猴,白头红脚,传说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争,出自《山海经·西山经》。

朱厌,一种古代凶兽,出于小次山。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朱厌即猿,它有洁净的毛发(白首:白,彰明、清晰、洁净;首,标表),伺机奔跑(赤足:赤,斥候,侦察。足,奔跑)。朱厌图有二形:其一为猴形;其二为人面猴身。

郭璞《图赞》:“凫篌朱厌,见则有兵。类异感同,理不虚行。惟之自然,厥数难明。”

18、诸怀:

诸怀(zhūhuái)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怪兽。《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雁,是食人。”

诸怀最早见之于《北山经》所述:“北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日诸怀,其音如呜雁,是食人。”

郝懿行按:“《玉篇》作怀,云兽似牛,四角人目。”

吴任臣按:“《骈雅》曰,牛四角人目,日诸怀。《事物绀珠》曰,螈似牛三足,怀似牛四角。”[2]

郭璞《图赞》:“寞窳诸怀,是则害人。”

诸怀图多有二形:一是四角牛,二是二角牛。古籍多将诸怀描绘成一种外形象牛,却长着四只角,并有人一样的眼睛、猪一样的耳朵的怪异之物。实际上,诸怀就是野猪,它的情状似牛一样奔走,四处角戏,一眼望去,就知道是猪,它的叫声如飞雁叫,是可受纳人饲养的动物。

北岳山是北方第一列山系的第二十座山,山上多产枳、棘等刺木和檀、柘等硬木,诸怀水就发源在这里。往西流入嚣水,水中多产鳍鱼,这种鱼长着像狗一样的脑袋,其声音像婴儿啼哭,吃了这种鱼能够治疗癫痫惊狂。

19、兕:

上古瑞兽“兕”,状如牛(水牛),苍黑(全身呈现青黑色),板角(就是独角兽那样的犄角)。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兕”中最著名的是板角青牛(太上老君的坐骑)

有人将兕与犀牛这二者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山海经·海内南经》有这样的两段记载,“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

兕出现在《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原文是: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意思是:兕在帝舜葬地的东面,在湘水的南岸。兕的形状像一般的水牛,通身是青黑色,长着一只角。古籍里要形容地方险恶,也多言“其上多犀兕虎熊之类”。

记得《西游记》里有一段,太上老君所骑青牛走落凡间成精,使着一个圈儿,套去众神好多兵器,这只青牛就是兕了。吴承恩写得好:“独角参差,双眸幌亮。顶上粗皮突,耳根黑肉光。舌长时搅鼻,口阔板牙黄。毛皮青似靛,筋挛硬如钢。比犀难照水,象牯不耕荒。全无喘月犁云用,倒有欺天振地强。两只焦筋蓝靛手,雄威直挺点钢枪。细看这等凶模样,不枉名称兕大王!”

在《左传·宣公二年》里记载着:“犀兕尚多。”之后就再无据可考,想是除了一只被李耳骑着仙去外,其他的统统死光了。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元春的判词:宝玉......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里的“兕”,即是犀牛。

20、飞廉:

飞廉,年支十四星之一,也是上古十大魔神之一。源于古代汉族人民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蜚廉(飞廉)属阳火,主孤及克害。忌入命、身、父母宫,主孤克。入命身,其人孤僻;入父母,克父母,若会凶星,其克必重。在迁移宫,忌迁动,再凑合凶星,车祸血光之灾。

文献称飞廉是鸟身鹿头或者鸟头鹿身,秦人的先祖之一为飞廉。

21、三足乌:

三足乌又称三足金乌,金乌,作为一种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之一,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详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足金乌、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三足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居于日中,有三足。

根据《山海经》等古籍的记述,中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

如《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也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便是对十日神话传说的记述。

《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说明和解释。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王红旗先生写的《毕方鸟、灶王爷、燧人氏的科学内涵》一文,其中介绍:“《五藏山经/西山经》记载:‘章莪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译注:章莪山上生有一种鸟,形状像鹤,只有一足脚,身上青色中带有红色花纹,嘴是白色的。这种鸟称做毕方,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名称。它出现的地方会发生怪火}。’关于毕方鸟的叫声“毕方”,袁珂先生敏锐地指出此乃竹木燃烧时所发出的噼啪声响,并据此认为毕方鸟即火老鸦,良有理也。……进一步说,此处毕方鸟又可能是古代消防队员的标志性装束,一旦发生火灾,他们要及时行动,并大声模仿竹木燃烧的噼啪声以示警。

……此外,《五藏山经·中山经》第11条山脉的丑阳山,也有一种赤足的鸟,状如乌鸦,‘可以御火’,显然它也是当地消防员的装束。”从中得知,在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乌鸦与火有一定联系。鸟一般代表飞行器,三只足的飞行器,即我们现在常见的飞机,三足就是飞行器的三个起落架,三足乌即上古时代飞行器,不是生物.

电视介绍,乌鸦会故意停留在烟雾中,并解释说,烟雾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乌鸦耐着烟呛而停身烟雾中,可能是利用烟雾杀菌作用来防病治病。古人可能注意到乌鸦喜欢停留在烟雾中的习性,而其它鸟则无不远离烟火,因而认为乌鸦是与火有关的神物,再加上乌鸦通体漆黑如炭,如同从火中化出,古人更可能干脆认为乌鸦就是火的化身,是活气勃勃的“火”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太阳是世间最大的火,至少古人有这种认识,乌鸦因而就与太阳产生了联系,成为载着太阳飞行的神鸟。《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大意是,汤谷上长着一棵扶桑树,十个太阳就栖息在这株树上,一个太阳刚刚回来,另一个太阳则起身出去,十个太阳都负载在乌鸦身上。就这样,乌鸦从一种凡鸟一跃成为驮着太阳飞行的神鸦。

《玄中记》:“蓬莱之东,岱舆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有天鸡,为巢于上。每夜至子时则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汉族民间传说此鸟为日之精,居日中。汉代画像砖上常有三足乌,居于西王母座旁,为其取食之鸟,或说即青鸟。

《洞冥记》卷四:“(汉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东北有地曰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乌数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驭,以手掩鸟目,不听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鸟兽食此草则美闷不能动矣。’”《艺文类聚》卷一百引《黄帝占书》:“日中三足乌见者,大旱赤地。”后因以指日。

《河图括地图》:“昆仑在若水中,非乘龙不能至。有三足神鸟,为西王母取食。”

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乌。”故太阳也叫作三足乌或金乌。又西王母有三足乌,是替西王母取食的青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西王母]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张守节正义引张揖曰:“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亦因以借指日。

唐代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莲花交以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仇兆鳌注引黄生曰:“三足乌,即日也。”

宋陆游《月夜短歌》:“明星虽高未须喜,三足阳乌生海底。”

《春秋元命苞》曰:日中有三足乌。乌者,阳精。其偻呼也(偻呼,温润生长之言———原注)三足鸟的出处考证:战国与秦代的铜镜上有三鸟环日图,汉代瓦当上有绕日飞行的三鸟纹,而且在汉代画像石《羿射九日》图中刻画的栖息于扶桑神树上的也是三足金乌,可知这在古人心目中皆是对三足乌最为生动的表现。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体现。

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壁画并无重大区别。高句丽壁画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体系的铁证。

高句丽人崇拜三足乌如同龙和凤,除了为日神,意代表着力量。高句丽的三足乌文化由中国中原地区传入,体现古代中国人对鸟和太阳的崇拜。高句丽人对三足乌的这种崇拜在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有描述。

高句丽壁画墓多绘有日月神像,表明其有日月星晨崇拜。高句丽五盔坟四号墓“日月神绘于北角二层抹角石上,人首蛇身。日神居左,男相,披发,双手捧日轮于头上,日中有三足鸟,月神居右,长发女相,双手捧月轮于头上,月中有蟾蜍。”长川一号墓后室藻井顶部绘三足鸟(日神)、蟾蜍与兔(月神)和北斗七星图。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三足乌的记载,如汉代王充《论衡·说日》说:“日中有三足乌。”《淮南子·精神训》说:“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即三足乌。”《楚辞·天问》王逸注云:“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则三足乌当指日之精。考古发现中所见东汉时期的汉画像砖上常有一些动物图像,如虎、鹿、牛、猪、鱼、龟、鹤、鸟以及三足乌和九尾狐等。

画像题材还有神话传说,主要有伏羲女娲、东王公和西王母等,而三足乌和九尾狐常作为瑞鸟瑞兽列于西王母座旁。

关闭